作者:付伟 武璐 胡乐祥 罗明灿
题名: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
期刊:《南方农业学报》2025,56(7):2338-2350
摘要:明确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为我国农业碳减排与城镇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制定农业碳减排战略提供新思路。在深度解析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由于数据不可得性,未将港澳台地区纳入研究)的面板数据,基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及农业生产活动三大碳源对农业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再通过空间杜宾模型(SDM)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直接促进农业碳排放强度降低,同时其内在空间依赖性决定了空间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并通过土地要素使用空闲、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加持、优质农产品需求导向的传递形式促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发展,进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我国农业碳排放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宏观演变特征,且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差异,具体表现为:2012—2016年作物种植<畜牧养殖<农业生产活动;2017—2020年畜牧养殖<作物种植<农业生产活动;2021年农业生产活动<作物种植<畜牧养殖。SDM模型时间固定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极显著负向影响(P<0.01,下同),而支农水平和农村机械化程度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呈极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自然环境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农业机械化程度则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强度放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鉴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建议从改善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碳减排技术及提升城镇化等方面着手制定碳减排策略,具体包括:(1)加强农业碳排放技术研究与交流,全面推行低碳减排;(2)合理控制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促进绿色农业发展;(3)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布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强度;新型城镇化;SDM模型;空间效应